■ 张淳艺 职员
共享充电宝最近陷入了泄露个人隐私的漩涡。近日,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《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》的文章。该文称,部分共享充电宝不仅可能存在质量隐患,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“木马”程序,导致手机里的通讯录、文本信息甚至照片、视频等隐私数据被泄露。(1月5日《法治日报》)
艾媒咨询发布的《2020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已达2.29亿人。共享充电宝陷入泄露个人隐私风波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对此,小电、怪兽充电等知名共享充电宝企业紧急发声,表示其产品仅提供充电功能,内部线路不含有数据传输线,无法读取用户的数据。
一般来说,正规企业生产的共享充电宝本身不会恶意窃取个人隐私,但在投放市场的过程中,却有可能被人动了手脚。此前央视315晚会就曾揭秘,当一个正常的充电宝拆开后,如果有不法分子对其进行改造,就很有可能在内部加上芯片。用户租借到被动过手脚的充电宝,其信息就会分分钟被盗取,包括手机唯一标识码、通讯录、照片甚至是手机应用的账号密码……即使拔掉充电宝,手机依然处于被控制状态。
对此,有关专家提醒,不要随意购买和扫描来历不明的充电宝,如有需要,请选择正规产品或扫描正规公司的可租赁移动电源。当手机连接充电电源时,提示是否“信任”时,请提高警惕。对于公众来说,提高防范意识是必要的。不过,遏制共享充电宝泄露隐私不能止于提醒,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,构筑信息安全防火墙。
首先,制定行业标准。目前,充电宝执行的是2018年7月1日起施行的《信息技术 便携式数字设备用移动电源通用规范》。该标准主要是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,除此之外,共享充电宝的信息安全问题更为突出。因此,有必要专门针对共享充电宝制定行业标准,明确共享充电宝不能具有数据传输功能,从而防止个别厂家钻制度的空子,为非法收集用户信息埋下隐患。
其次,强化企业责任。从此前发生的案例来看,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致使个人隐私数据泄露,大都是充电宝被不法分子改造引起的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共享充电宝企业就可以袖手旁观。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,确保信息安全,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、丢失。企业应建立共享充电宝检测维护机制,定期对所投放的充电宝进行排查,一旦发现被植入恶意程序的充电宝及时予以回收,并向警方报案,配合警方调查。
此外,严惩不法分子。为了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,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将“出售、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”和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”整合为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”,扩大了犯罪主体和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范围。2017年5月,最高法、最高检公布《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,明确“非法获取、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、通信内容、征信信息、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”等情形属于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。对于充电宝泄露隐私案件,有关部门必须坚决依法严惩,形成有力震慑。
|